
笔墨传文脉,丹心守国魂
孙晓云,1955 年生于江苏南京,承家传自幼习书画,外公为著名金石学家朱复戡,这份家学渊源为她的艺术之路奠定了深厚根基。从 3 岁握笔至今六十余载,无论农村插队、部队服役,还是深耕艺术机构,她始终以笔为伴,用 “坚持” 书写对书法的赤诚热爱,坦言 “拿起毛笔,我就是最幸福的人”。
在艺术创作上,她深耕传统帖学,笔法娴熟灵动,结体雅正温润,章法浑融自然,形成了 “精致、精微、精到、精美” 的独特风貌。其作品屡获殊荣,囊括中国书法最高奖 “兰亭奖・艺术奖” 及七次全国书法大奖,《中国赋》《中华匠心》等新时代主题作品,更以笔墨演绎中国人的精气神,渲染时代审美底色。她首创信笺联用书写形式,借鉴古籍装帧经营作品,成为当代书法的经典范式,作品被中国美术馆、南京博物院等权威机构收藏。
理论研究领域,她著成《书法有法》一书,探赜索隐揭示 “转笔” 不传之秘,经国内外 6 家出版社出版,29 次再版,作为唯一书法理论书籍入选 “农家书屋” 工程,成为书法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之一。此外,她书写《老子道德经》《论语》等国学经典,主编中小学书法教材,让传统文脉通过笔墨走进日常。
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、一级美术师,她身兼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等多职,获 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“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” 等多项殊荣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在 “提笔忘字” 的当下,她以 “让书法重回生活” 为使命,率团赴多国办展交流,推动中华文化传播。从案头笔墨到文化担当,孙晓云用一生践行着 “以书写守护文化之魂” 的誓言。
作品赏析






















以上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











